论文摘要:
生态是指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植物、动物、微生物,同时还包括人在内的有生命体征的群落与非生命的环境通过各(略)与需求交换以及相互之间的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稳定的动态复合体系.生态平衡是生态问题的首要问题,目的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和谐与发展的问题.马克思最早提出了人与自然统一的问题,成为马克思生态理论发展的基础.以马克思唯物论为基础,马克思(略)的学说经过历代思想的发展,并与实践(略)形成了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马克思的生态理论是指导我们进行生态建设的主要指导理论与思想,特别是我们国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指导我们进行生态文明的建设.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详细阐述了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理论与现实意义.第一(略)生态理论的界定.这一部分详细的讲解了与生态有关的概念以及界定了马克思生态理论体系的具体内容.第二部分:马克思生态理论(略)演进.这一部分详细的论述了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具体内容,并介绍了马克思生态理论在中国发展具体形态.第三部分:马克思生态理论的特征.马克思生态理论具有科学性、实践性、人本性与发展性等特征.第四部分:马克思生态理论的理论意义...
Ecology is a stable Dynamic complex system, c(omitted)plant, animal, microbial, alsoincluding humans, wh(omitted)ital signs, and inanimate environment through theirrespective energy flow and demand exchange and (omitted)erial circulation; in whichthey develop interdependently. Ecology refers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certain, plant,animal, microbial, als(omitted)g humans have vital signs with the community throughtheir respectiv(omitted)e environment the energy flow and demand exchange and mutualma... 目录: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10-14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二)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3页 |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1章 马克思生态理论的界定 | 第14-20页 | ·生态与生态理论 | 第14-18页 | (一) 生态系统 | 第14-17页 | (二) 生态理论 | 第17-18页 | ·马克思生态理论的界定与分析 | 第18-20页 | (一) 马克思生态理论的界定 | 第18-19页 | (二) 马克思生态理论的核心 | 第19-20页 | 第2章 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内容与历史演进 | 第20-37页 | ·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内容 | 第20-25页 | (一) 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生态理论的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二) 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21-23页 | (三) 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23-25页 | ·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历史演进 | 第25-34页 | (一) 中国生态现状 | 第25-26页 | (二) 建国后改造革开放前毛泽东的生态思想 | 第26-28页 | (三)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的生态思想 | 第28-30页 | (四) 改革开放快速发展期江泽民的生态思想体系 | 第30-32页 | (五) 新世纪胡锦涛的生态思想 | 第32-34页 | ·中国共产党人生态理论的成就 | 第34-37页 | (一) 在实践中对马克思生态理论进行发展 | 第34-35页 | (二) 在生态建设中重视科学技术 | 第35-36页 | (三) 确立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人与自然的永久可持续发展 | 第36-37页 | 第3章 马克思生态理论的特征 | 第37-43页 | ·马克思生态理论的科学性 | 第37-38页 | (一) 马克思用科学的方法描述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状态及关系 | 第37页 | (二) 马克思生态思想为生态危机寻找科学的解决途径 | 第37-38页 | (三) 社会主义社会是生态平衡的社会 | 第38页 | ·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实践性 | 第38-39页 | (一) 马克思生态理论用实践的方式解释生态 | 第38-39页 | (二) 马克思生态理论用实践的方法指导生态建设. | 第39页 | (三) 马克思生态理论中的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得到统一 | 第39页 | ·马克思生态理论的人本性 | 第39-41页 | (一) 马克思生态理论中人本性价值追求 | 第40页 | (二) 生态建设中的人本性 | 第40-41页 | ·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发展性 | 第41-43页 | (一) 关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与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 第41页 | (二) 人类社会内部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 第41-43页 | 第4章 马克思生态理论的理论意义 | 第43-51页 | ·马克思的生态理论是生态学理论的新阶段 | 第43-45页 | (一) 生态学创立 | 第43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是其生态学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43-45页 | ·对当代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 第45-48页 | (一)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 第45-47页 | (二) 对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分析 | 第47-48页 | ·马克思生态理论对我国的理论指导 | 第48-51页 | (一)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 | 第48-49页 | (二) 正确认识人与人的协调关系 | 第49页 | (三)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的目标体系中 | 第49-50页 | (四) 优先发展,在发展中维护生态平衡 | 第50-51页 | 第5章 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实践价值 | 第51-68页 | ·生态危机成为当代的全球性问题 | 第51-55页 | (一)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危害 | 第51-52页 | (二) 大气环境质量的恶化 | 第52-53页 | (三) 水质污染严重 | 第53页 | (四) 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 | 第53-55页 | ·当前生态失衡的原因 | 第55-56页 | (一) 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生态失衡 | 第55页 | (二) 全球化下的资本输出与污染输出转移 | 第55-56页 | ·马克思生态理论指导人类治理生态危机 | 第56-59页 | (一) 马克思生态理论指导人类正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 第56-57页 | (二) 在马克思生态理论指导下对生态危机的治理实践 | 第57-59页 | ·马克思生态理论在中国实践的成就 | 第59-68页 | (一) 控制人口数量,达成适度人口 | 第59-60页 | (二)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产业 | 第60-62页 | (三)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 第62-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