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以记述人的生平事迹为主的传记,作为一种历史载体历经千载连绵不断,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分水岭,二十世纪初的人物传记脱胎换骨,走上了与“史传”既继承又超脱的不归(略)在传记的理论和写作实践上所形成完整的架构与二十世纪传记发展的命运有着深度姻缘,因此,本文从胡适先生传记理论的作品入手,剖析当代(略)在规定性.
第一章首先言明传记体在诸多历史载体中的优势,阐述忧国忧民的胡适先生用他在(略)张扬的人文主义与实用主义相结合的精神渗透于传记写作实践中,为现代传记写作定下了基调.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解读了胡适先生的几篇自传和他传,以求从中领略胡适先生在传记写作实践上的真正意旨,即开拓性地从形式上提倡白话、可长可短;内容上突破传主身份的限制,摆脱史传的“谀墓”本质,褒(略)彰显社会价值.现代传记的写作精神为何能与“史传”大相径庭,这些都可溯源于胡适先生在“五四”的首倡精神,因此第四章在对现代传记写作的精神盘点时,胡适先生在传记写作上倡导的“五四”魂魄一目了然.对当代传记的写作精神进行解析,可以明显梳理出胡适先生传记写作精神的影响,也就是现代传记在...
Biography, mainly records to the life stories as a v(omitted)istory through thousants of years brings down. "May 4" new cultural movement as a watershed, biographies of the 20th century(omitted)ed itself and embarked on a long way that not only inh(omitted) surpassed. Mr. Hu Shi biography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writing on the form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and th(omitted)ent of the 20th century biography is the fate of deep Marriage.(omitted), the paper from Mr. Hu Shi biograph... 目录: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1章 人物传记的现世价值及其写作的“胡适精神” | 第10-33页 | 第1节 传记的致用性思考及胡适先生的传记观 | 第10-22页 | ·致用性上与宏观史体相悖的微观史体 | 第10-12页 | ·人物传记发展史概述 | 第12-13页 | ·理性与忧患交织下的胡适先生与传记写作 | 第13-18页 | ·现代传记首倡者之一的胡适先生的传记观概述 | 第18-22页 | 第2节 胡适先生传记理论形成之探究 | 第22-33页 | 第2章 从个体经历处重感历史——《胡适口述自传》述要 | 第33-47页 | 第1节 史实的另类再现与见解 | 第33-38页 | ·近代中国早期经济风貌再现 | 第33-35页 | ·历史现象的形象再现 | 第35-38页 | 第2节 个体思想叛逆的前前后后——留美期间胡适先生的思想 | 第38-43页 | ·早期中国学生留学实录 | 第38页 | ·耳目一新的实践过程 | 第38-39页 | ·民主政治的深刻感触 | 第39-40页 | ·叛逆思维下的人格魅力 | 第40-42页 | ·对频仍战争的哲学定义 | 第42-43页 | 第3节 中国现代化的文化实践 | 第43-47页 | ·白话推行的历史原由及影响 | 第43-44页 | ·“文艺复兴”时期 | 第44-47页 | 第3章 为人立传的价值取向 | 第47-66页 | 第1节 独辟蹊径的实验方向——从胡适的传记分析其对历史人物的独特定位 | 第47-54页 | ·王莽的新定位 | 第47-51页 | ·对李觏的思考 | 第51-54页 | 第2节 为人立传中的爱国声音 | 第54-58页 | ·对王昭君爱国形象的阐述 | 第54-56页 | ·许怡荪的爱国形象描写 | 第56-58页 | 第3节 传统的叛逆者形象 | 第58-62页 | ·礼教的叛逆者形象李超 | 第58-61页 | ·科举制度的叛逆者吴敬梓 | 第61-62页 | 第4节 对高尚人格的颂扬 | 第62-66页 | ·杨斯盛的形象 | 第62-64页 | ·高梦旦传记形象 | 第64-66页 | 第4章 “胡适思路”与二十世纪的传记写作 | 第66-81页 | 第1节 二十世纪前半期传记写作倾向思考 | 第66-70页 | ·异于史传的文法模式 | 第66-67页 | ·与胡适先生相承的传记写作思考 | 第67-70页 | 第2节 二十世纪后半期人物传记写作倾向的思考 | 第70-81页 | ·解放初期形式单一的传记写作 | 第70-71页 | ·传记“五四精神”的回归及“胡适思路”在当代的意义 | 第71-79页 | ·中西传记的比较与对中国传记的内省 | 第79-81页 | 结语 现代传记理性发展的一点浅见 | 第8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后记 | 第8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