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随着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从规划阶段过渡到实施阶段,研究工作与框架活动的持续深入,数据政策愈来愈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其中在三个方面全球变化数据与信息对国际全球变化研究IGBP、WCRP、IHDP和DIVERSITAS等计划以及各国国家计划的实施提出了挑战。一是由这些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相关活动产生的数据与信息量非常巨大;二是这些数据与信息多种多样,包括了物理与自然科学到社会与经济科学的众多学科;三是全球变化数据与信息的潜在用户群十分广泛,包括了研究人员、决策者、教育者、私营企业以及一般公众。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国际社会普遍把建立全球变化数据与信息系统作为一条有效途径。因此,调研国际上作为其指导思想的数据政策无疑就成了重要的任务。
对我国开展的全球变化研究来说,进行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数据政策的调研还有十分现实的意义:①有利于科研人员利用国际数据资源深化研究。根据对我国已开展的全球变化研究项目的调查(孙成权,1994),我国许多科研人员尚不能全面了解国际研究现状,研究时没有充分利用国际现有的数据库(集)及其它数据资源,数据支持程度差。因此向他们介绍国际数据政策,指出关于数据获取、贮存与管理及费用方面的规定,可大大提高其研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②有利于我国在建立数据与信息系统及网络化方面同国际接轨。数据与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其网络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仪器校正、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以及数据精度限制等方面的不同常常影响数据共享与相互比较,为了考虑系统的兼容性与比较研究的需要,我国建立数据与信息系统时,可以借鉴国际数据政策,开发与国际数据集相匹配的数据规范;③有利于借鉴国际经验来推动中国有关数据共享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我国许多具有良好研究基础的工作,如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以及森林生态定位站网络、中国环境保护监测网、水文与气象等观测网络,尚未纳入到全球变化研究领域来,如何协调这些观测数据的共享与管理是十分困难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荔?/fnt>
2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数据政策的发展概况
2.1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数据政策发展概要
2.1.1 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的IGBP计划
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于1986年组织了以研究全球变化为目的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该计划共包括八个核心计划和两个技术支撑计划,即:国际全球大气化学计划(IGAC),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计划(JGOFS),过去的全球变化计划(PAGES),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水循环的生物圈方面(BAHC),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全球分析、解释和建模(GAIM),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计划(GLOBEC),以及数据信息系统(DIS)和全球变化的分析、研究和培训系统(START)。该计划的科学目标是:描述和了解控制整个地球系统的关键的、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描述和了解支持生命的独特环境;描述和了解发生在地球系统中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影响方式。
为了实现这个科学目标,IGBP十分重视数据与信息管理。IGBP报告N.8(1989年)和N.12(1990年)就已认可了遥感与数据管理的先行性实验,并在IGBP报告N.30中详细阐述了1993~1998年的实施计划。同年12月,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科学委员会会议上对N.12中的数据政策进行了完善补充。1996年10月,IGBPDIS的科学委员会主席John Townshend专门就IGBP的数据政策在IGBP Newsletter N.2进行了阐述(详见附录1)。
2.12 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ISSC)的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类因素研究计划(IHDP)
未完...点击下方链接下载完整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