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都市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进入了相对成熟的时期。在报纸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都市报的定位从以往的&ldqu;市民生活类报纸&rdqu;开始向&ldqu;主流化&rdqu;诉求和&ldqu;类型化&rdqu;诉求的方向发展,出现了都市报的二次定位现象。本文以北京地区都市报为例,通过对都市报二次定位的内外部驱动力和二次定位的局面的分析,阐述了这种现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都市报 二次定位 驱动力 局面
1993年《贵州都市报》的问世及随后《华西都市报》的影响,标志着中国新闻界迎来了一个新的媒介群体。所谓都市报,是指立足城市,面向市场,贴近读者,具有强烈的市民化、城市化色彩的报纸。①简言之,都市报就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的中国市民化报纸。都市报的出现,最初只是管理部门为了避免一个城市出现两个晚报而选择的叫法,除了出报时间不同外,从报道内容和经营方式看,都市报和晚报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所以在这里,我们将包括晚报在内的所有市民生活类报纸统称为都市报。
席文举曾经说:&ldqu;《华西都市报》要成为一张什么样的报纸?回答就是一句话,办成一张市民生活报。&rdqu;②市民生活报就是报道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突破之前的机关报高高在上、枯燥乏味的特点,显得鲜活而有可读性。
都市报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ldqu;市民生活报&rdqu;定位,绝非偶然,这种定位与当时报业所面临的读者市场、广告市场、信息来源市场和投资市场是分不开的。如果我们把都市报作为&ldqu;市民生活类报纸&rdqu;称为第一次定位,那么在进入媒介融合时代后,都市报已经进入了二次定位时期。
都市报二次定位的驱动力
都市报以市场为导向,在报道过程中变领导角度为市民角度、变会议角度为生活角度的做法符合广大读者的心理期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998年以前,北京市场上真正的都市报只有两份:北京晚报和北京青年报。1998年后,随着北京晨报、北京娱乐信报、京华时报、新京报的出现,一直到2004年法制晚报的问世,标志着北京市场有一定影响力的都市报全部亮相。
由此可见都市报同城竞争的激烈程度。新生代都市报怀揣着对广告市场分一杯羹的愿望闯进市场,但是很快发现,随着环境的变化,都市报行业已经走过了暴利时代。
二次定位的内部驱动力之报纸竞争的激烈
都市报由于市民化和区域化的特点,所以其特色之处更多地体现在本地区新闻方面,而无论从各行业新闻报道领域,还是都市热线新闻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内容雷同现象。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方面,由于采访条件所限,相当一部分稿源取自新华社通稿。所以考察一个城市的多家都市报,会发现在报道内容方面同质化现象严重。
同质化的直接后果是都市报相互间竞争升级,有些报纸难以为继,即使没有退出市场,也逐渐淡出读者视野,而仍然在市场上拼杀的都市报面临着严峻的二次定位,即都市报的精准定位。
同时,竞争的激烈导致了对广告份额的争夺加剧。对于众多都市报而言,目前盈利的手段仍然是广告,具体到每一家都市报,其广告客户类别的比重各不相同。有的以房地产、汽车客户为主,有的以数码家电等消费品客户为主,有的则以医疗健康类客户为主。不同的广告客户指向不同的读者群体,所以,从广告份额的角度出发,都市报只有进一步细分才会更有针对性。
二次定位的内部驱动力之从业者的自觉追求
都市报二次定位的另一个内部驱动力在于从业者的自觉性。都市报为投身其中的编辑记者提供了一个贴近民众的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从业者有较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在报道方面,就是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
来自于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概念,包括了&ldqu;客观性理念、自由与责任的观念、服务公众的意识和自律与他律的原则体系等&rdqu;。③虽然在现实的媒体环境下,中国的都市报要实现新闻专业主义理想非常困难,但至少在十多年的都市报发展历程中,从业者认识到了以新闻专业主义为追求、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对于报纸干预社会生活、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对于自身存在价值的必要性。从最初通过报道帮读者解决小问题,到后来希望在更加宏大的层面上发挥社会公器的作用,这是从业者随着报纸的发展而逐渐加深的认识。
未完...点击下方链接下载完整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