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媒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策研究
摘&esp;要通过对网络传媒的综合性、快捷性、信息储存和检索功能、交互式的双向传播方式、窄播化和个性化等特征的分析,为传媒工作者怎样利用网络传媒提供对策。
关键词网络传媒;传统传媒;传媒工作者
论文联盟.Ll.
有人做过一项调查,一种电子传媒从投入商用到拥有5000万用户所需的时间,广播需要38年,电视需要13年,网络传媒仅需要5年,这当中的规律是:对象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新技术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其精巧程度越来越高。因此,21世纪是网络传媒的时代。
1网络传媒的基本特征,信息传播的互动性
1.1网络传媒是目前唯一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传媒
新兴的网络传媒的出现,似乎将传统传媒优势一扫而光:可以同时传播文字、声音和图像;它只需要一张磁盘或光盘,就可把几十万字或几个小时的图像资料储存,便于随身携带、查询或使用。而&ldqu;互联网架&rdqu;,可以同时传播文字、声音和图像,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中任意一台电脑,向世界各地发布信息,或收集世界各地的信息。可以说,网络传媒具备了现今已有传媒的所有表现形式及它们的优点,呈现为无国界、多元文化并行、综合传播的现状。网络传媒具备了迄今已有传媒的所有表现形式及它们的优点。因此,也第一次真正具有了统一信息传播的能力,它不再是区域性单一文化的传播。
1.2网络传媒具有堪与现场直播相媲美的快捷性
新闻具有高度易腐性,而陈腐的新闻缺乏吸引力,新闻只有在鲜活的时候才被称为是有意义的见闻,众所周知的事情或是早已发生的事情,显然不能够在引起受众注意力方面与那种鲜活的新闻相抗衡。另一方面,公众的知情权可以通过及时报道新闻来实现。由于网络传媒突破了时间限制,因此其信息传播与用户的信息接收是同时的,例如美国《纽约时报&iddt;网络版》,中国读者与美国读者都可以在第一时间阅读到。网络传媒还大大简化了信息的处理、编辑和发布的时间。记者在事件现场通过电脑录入的文字,通过数码相机拍摄的图像,以及现场拍摄的图像与录制的音响,都能够利用互联网络,在同一时间呈现在编辑面前,再经过简单处理后,就可以上网发行,同用户见面了。刷媒体和广电媒体新闻稿件的编发在内容上受到版面或栏目的限制,在时间上也受到技术制作流程的限制。在网络媒体上新闻信息具有无与伦比的时效性,而且是前所未有的丰富。时效和内容是网络传播的两大独特优势,这种优势通过24小时滚动式报道来实现的。网络新闻的发布十分迅速,能以秒为单位计,其内容的高频度更新能以分为单位计,从2001年起新浪新闻1分钟刷新一次,东方网滚动新闻每2一3分钟一条。除了发布十分迅速之外,网络新闻还可以通过重复,综合主题链接和移动超文本阅读等方式满足受众的需求。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媒体象网络这样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1.3网络传媒具有强大的信息储存和检索功能
如今,政府、企事业、各家媒体等单位纷纷将已有信息资料编辑分类,建立网上数据库。当用户在阅读某条信息时,如果对其中提到的某人或某事感兴趣时,就可通过&ldqu;链接&rdqu;跳到报道该人或该事的网页上,查看相关的资料,当然还可从此节点链接到其他网页上去,获得文字、图片或者视频资料。这种阅读方式相对于传统媒介表现出了革命性的意义,一是为用户节省了大量查阅资料的时间,使用户快捷地获得相关资料,使信息更易被接受;二是充分利用了已有的资料信息,使老信息&ldqu;变废为宝&rdqu;,开掘了信息资料的潜力。
1.4网络传媒实现了传媒与用户的平等地位,建立了交互式的双向传播方式
这一点,是网络传媒与传统传媒的根本区别,也是网络传媒的根本优势。在信息网络传播中,信息的自由选择和自由交流得到实现。在网络上,用户可以使用&ldqu;点播&rdqu;阅读的方式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可以自由浏览一切自己所关注的信息。同样,用户在阅读网上信息时,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观点、看法和建议发回到网络传媒的读者反馈区,使传媒的其他用户也可以读到自己的见解。其次,用户也可以在网上创建个人的传媒,发布自己采写的信息,这样信息的传播就打破了传播机构的垄断,传媒与用户之间的自由平等的交流在网络上成为现实。受众全方位的参与可以被视为传播学中的&ldqu;民主参与理论&rdqu;在当今大众社会中得到充分实践后人们对&ldqu;信息传播与信息接受&rdqu;关系所进行的重新理解与定义。对于不可操控的参与者而言,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应当或者能够遵循的评价原则只是特定的社会制度框架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共同规约及其所能容纳的一些社会性的衡量标准。
未完...点击下方链接下载完整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