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媒环境下中国报业网络化生存探析
自诞生之日起,报纸作为一种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大众传媒,一直是人们心目中最有公信力的主流媒体之一。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报纸首当其冲的遭遇到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自2005年以来,国内的报纸成长缓慢,发展的经济支柱,广告增长速度明显下滑,读者市场逐渐萎缩。在现代传媒环境下,甚至有学者提出报纸的&ldqu;消亡论&rdqu;、&ldqu;拐点论&rdqu;等种论文联盟.Ll.种不同的断言。
一、&ldqu;使用与满足&rdqu;理论介绍
&ldqu;使用与满足&rdqu;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ldqu;需求&rdqu;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ldqu;使用&rdqu;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ldqu;满足&rdqu;的过程。[1]
&ldqu;使用与满足&rdqu;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随着媒介的发展,一些学者对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动机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然而,笼统地将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仅仅归结为是一种满足个人需求的活动并不能说明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必须注重对受众所处的环境或社会条件因素研究。因此,在考虑到社会条件因素重要性的基础上,传播学家卡兹等人在1974年发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ldqu;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rdqu;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新模式。这一新模式的提出说明,影响受众选择使用某种媒介的动机除了媒介自身因素以外还包括一系列的受众的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ldqu;使用与满足&rdqu;理论更加完善。
现代信息环境变化的基础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尽管&ldqu;使用与满足&rdqu;理论起源较早,但是在网络环境下,这一理论被认为是同样有效的。
二、现代传媒环境下的报业发展及网络化生存现状
(一)现代传媒环境下的报业现状:
1、经营状况衰退。伴随经济快速增长,中国报业可以说在现代传媒环境的巨大挑战和压力下艰难前行。2004年开始出现衰退迹象,广告增长额下降,市场空间缩小。自2005年春天,中国报业市场出现拐点,全国各大报社的广告营业额普遍开始大幅下滑,平均跌幅达15%以上。08年印刷纸张的上涨加重了报业的经营成本,09年全球化的经济危机,使报业市场进入了&ldqu;寒冰期&rdqu;,而网络等新媒体技术以其便携性、平民化等传播优势,逐步吸引着读者及广告主的眼球,与传统报纸分享着本已有限的广告份额。
而此前十几年,国内报刊的广告收入平均增速高达30%以上。让人担忧的现象是,这种下滑趋势已在国内几家最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报纸中普遍出现。
2、受众市场萎缩
比报纸广告份额下滑更严重的是报纸受众向新型媒体流失的事实。有调查报告显示:在18岁~54岁的人群中,排名最前的媒体是互联网和电视,其中45.6%的人首选互联网,报纸只占3.2%;在18岁~24岁的人群中,互联网是最受欢迎的媒体,50.5%的人首选互联网。
在现代传媒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传统报纸媒体的主体地位正逐步被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兴媒体所取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NNI)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不仅是互联网,另一种由通讯工具衍生的新媒体‐‐手机,也凭借移动便携、信息交流互动的优势迅速成长。目前,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8亿,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也已达到3.56亿,此外,以论坛、博客、播客、微博、户外等各种形式存在的新媒体形态也层出不穷。
报纸媒体原本受众人群庞杂这一优势,也因为信息化发展而流失了大批的读者人群,前景堪忧。有资料显示,目前在中国,30岁以下人士已不怎么看报,网络原住民(25岁以下人群)的队伍在壮大,上网者的年龄范围也在扩大。
未完...点击下方链接下载完整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