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媒介即按摩&rdqu;及其在网络时代的价值
20世纪60年代,正当英国甲壳虫乐队大举冲击美国广播电视之际,享誉全球的&ldqu;媒介大巫&rdqu;麦克卢汉出版了其最为畅销的《媒介即按摩》一书。此书犹如天之神谕,以格言警句搭配图片、照片,其构思之精巧、语言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ldqu;媒介即按摩&rdqu;一语也凭着书籍畅销100万册的业绩,①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BS)和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同步发行的同名唱片和专题纪录片,②成为麦克卢汉最为流行的&ldqu;标签&rdqu;之一。
知识界对&ldqu;媒介即按摩&rdqu;的误解
时至今日,知识界对&ldqu;媒介即按摩&rdqu;的理解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将之视为麦克卢汉惯用的文字游戏的看法最为盛行。莱文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森在《数字麦克卢汉》中认为:&ldqu;对这个标题(媒介即信息)的议论大行其道,所以他禁不住来一点双关,把&lsqu;essage&rsqu;改为&lsqu;assage&rsqu;,并以此命名一本新书。他在《逆风》中又幽了一默,说&lsqu;媒介即混乱时代(ess-age)&rsqu;。在《把握今天》中,他又把essage拆开,写成&lsqu;大众时代&rsqu;(ass age)&rsqu;。&rdqu;③
何道宽持相同看法:麦克卢汉&ldqu;用滑稽喜剧手法玩弄自己的表述,把essage变成assage、ass age、ess age,于是就弄出了&lsqu;媒介即按摩&rsqu;、&lsqu;媒介即大众时代&rsqu;和&lsqu;媒介即混乱时代&rsqu;这样的文字游戏&rdqu;。④类似的还有《从容面对媒体》的作者莫利斯等。有人甚至认为&ldqu;媒介即按摩&rdqu;是对&ldqu;媒介即信息&rdqu;的&ldqu;误拼&rdqu;(即将&ldqu;essage&rdqu;中&ldqu;e&rdqu;误拼为&ldqu;a&rdqu;),进而直接将之读作或译作&ldqu;媒介即信息&rdqu;。
可见,学界很少将&ldqu;媒介即按摩&rdqu;视作同麦克卢汉其他论断如&ldqu;地球村&rdqu;、&ldqu;后视镜&rdqu;那样的独立命题。事实上,&ldqu;媒介即按摩&rdqu;是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重要一环,他将&ldqu;信息&rdqu;(essage)巧妙改作&ldqu;按摩&rdqu;(assage),实乃有意为之,且赋予其独立含义。廓清这一流布甚广之命题的深刻内涵,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曾被《花花公子》杂志称为&ldqu;流行崇拜中的高级祭司和媒介形而上学家&rdqu;,被《纽约先驱论坛报》誉为&ldqu;继牛顿、爱因斯坦、弗洛伊德之后最重要的思想家&rdqu;的麦克卢汉,而且对于认识互联网时代的媒介图景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如何理解&ldqu;媒介即按摩&rdqu;
麦克卢汉曾多次提及&ldqu;媒介即按摩&rdqu;,足见其并非是对&ldqu;媒介即信息&rdqu;的误拼。1966年,麦克卢汉在致约万诺维奇的信中明确提及:&ldqu;特勒昨天在电话中嘟囔,为矮脚鸡出版社和兰登书屋对《媒介即按摩》的争抢感到压抑。&rdqu;⑤麦克卢汉研究专家马尔尚发现,《媒介即按摩》的书名是&ldqu;麦克卢汉本人定下的&rdqu;。不仅如此,麦克卢汉在其著作中也对该术语有多次论述。该书的策划人阿尔吉亦声称,取名&ldqu;按摩&rdqu;实际是暗示&ldqu;媒介不是中性的东西,它拽住人,摩擦人的肌肤,按摩人的肉体,把人撞击得团团转&rdqu;。⑥台湾和国内部分学者开始注意到&ldqu;媒介即按摩&rdqu;的独立含义。陈应强等指出:&ldqu;媒介不仅仅是信息,而且是向你全身一切感官发生作用的、像按摩一般的音讯。&rdqu;⑦唐圣平注意到,麦克卢汉在提出&ldqu;媒介即信息&rdqu;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个重要论点:&ldqu;媒介即按摩。&rdqu;⑧
联系麦克卢汉的研究方法&ldqu;我不解释,我只探索&rdqu;,以及他所谓的&ldqu;当今世界,拼接取代了视点,探索代替了目标&rdqu;,可以说,&ldqu;媒介即按摩&rdqu;所属意的,不再是对单一感官施加影响的&ldqu;视角主义&rdqu;,而是一种为电子媒介所标志的非视角或反视角的整体思维。它是对人体做全身&ldqu;按摩&rdqu;。其内涵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未完...点击下方链接下载完整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