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网络传媒的教育功能审视与价值管理
随着信息时代的逐步推进,互联网在高校迅速普及,校园网络传媒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渠道,成为高校传播先进文化和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当前,3G技术、云技术、网络微空间、手机上网等网络技术的逐步普及,这些信息新传播方式也在不停地改变着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因而需要我们对高校校园网络传媒的教育功能、价值进行进一步的审视。
一、高校校园网络传媒的教育功能再审视
校园传媒,是指在校园内本文由论文联盟.Ll.收集整理的大众传播媒体,校园内部及学校与社会之间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校园网络传媒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新型校园传播媒体形式。目前,校园网络传媒常见的表现形式有:(1)学校正式发布的官方网站(含学校、各机构、学生组织发布的主题网站),主要用于发布官方新闻、通知、咨询、特色等信息;(2)教师、学生个人QQ及各种组织围绕某个交流主题建立的QQ群,这是最常用的即时通讯工具,只要有网络终端(如手机、IPAD、电脑等)就能打开它,进行信息传送、共享、公告、协同学习等,该工具已为大部分在校师生掌握使用;(3)微博及微博群。这是一种近年来出现的&ldqu;新媒体&rdqu;应用形式,表现为实时分享简短信息,进行广播式社交拓展;(4)人人网主页,采用相对&ldqu;实名制&rdqu;的方式申请,集发布日志、保存相册、音乐视频等站内外资源分享功能搭建的功能丰富高效的用户交流互动平台。(5)BBS论坛与E-AIL,大学生早期使用的网络交流方式,但至今仍在被广泛而普遍地使用。
从以上表现形式看,高校校园网络传媒已经走出了传统的范畴,与日新月异的网络发展联系日益紧密。因此,从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分析,校园网络传媒表现出的潜在性功能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审视。一般而言,从高校校园网络传媒服务育人的核心价值定位来看,其主要功能有:(1)信息共享,从网络应用的本质而言,校园网络传媒为了达到信息传输、共享的目的,便于优秀的校本资源对外宣传;(2)文化传播,校园网络传媒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内外传输过程中易出现良莠不齐的文化冲撞,需要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引导;(3)意识表达,教师、学生都是校园网络传媒传播源,他们的意识形态、政治诉求、舆论导向都是通过网络私密空间来实现,特别是共性的个人意识表达达到相对一致的时候容易引起群体性事件,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开展应急处置。
二、高校校园网络传媒发展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办学趋势从&ldqu;精英式&rdqu;走向&ldqu;大众式&rdqu;,从&ldqu;学术型&rdqu;走向&ldqu;应用型&rdqu;,高校校园网络媒体受众日益扩大。从教育对象来看,&ldqu;90后&rdqu;大学生在快速发展的教育势态下,与理想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距。他们的个性特征中印刻着时代发展烙印,如表现出&ldqu;快餐&rdqu;文化的影响知识较丰富,但缺乏深度;思想独立具有反叛意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效益观念盛行,功利行为增多;内心情感丰富,但敏感且脆弱。校园网络传媒的盛行,以其特有的相对有别于一般主流意识形态的媒介,形成了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张力场,调和着教育管理之间的紧张感,也为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
1.基于校园知识网络的多元链路分析,教育内容&ldqu;从少向多&rdqu;转变。传统的教育形式通过会议、书本、文件、报纸、广播、电视发布信息开展,定向给学生传输知识,而且信息含量受时间或版面的约束,只能局部领会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蕴涵的教育含义。而网络的超级链接性,使得教育内容越来越广。如以前我们理解&ldqu;精神文明&rdqu;就是文本中的定义,但是通过BBS的专题讨论,发现不同专家有不同理解,不同领域有不同看法,不同应用有不同内涵,内容精彩纷呈。这对大学教育管理队伍提出很高的素养要求,需要更多地鉴别信息真伪,并给大学生加以引导。教育内容不是只有停留在小小的页面上,而是由与其相关海量信息组成的各类学习资源包。
未完...点击下方链接下载完整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