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的影响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为首的高新技术在文献信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信息的存贮形式及服务方法。在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如何改变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模式,满足新时期信息需求的变化,成为高校文献信息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网络传播及其影响
网络传播具有全球性、超文本链接、交互性等三个特点。网络传播中的参与者既是信息的发布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可以随时对信息进行反馈,其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
网络传播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来说,是良好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网络系统,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分享、获取等方面产生以下重大的影响。
拓展馆藏资源。传统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就是指经过收集、存储且具有所有权的文献资料。传统馆藏的特点是以物理实体为依据,如印刷类的书刊资料、试听资料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并逐渐渗入高校图书馆管理中,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资源不断扩展为物理馆藏和虚拟馆藏两个部分,其中虚拟馆藏指网络信息资源,这类馆藏没有所有权却有使用权。这两种馆藏作为一个整体密切相关、不可分割。虚拟馆藏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为高校图书馆提高信息服务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对馆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扩大读者服务范围。高校图书馆通常是为该校的教学及科研服务,它所服务的对象仅仅是本校的师生。但在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也成为社会信息网络中不可替代的节点,其服务范围从校内扩大至校外,所服务的对象也从原来的本校师生扩大到校外读者。由此,在信息资源不断网络化、数字化的状态下,不管是本校师生还是校外读者,都可以由网络进入高校图书馆,不会受到地域、时空的限制。
对信息获取方式产生影响。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书籍的出版方式及形态经历了巨大变革,文献信息也从传统的印刷文献发展为机读型、光盘型及网络信息资源并存的状态,进而高校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也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延伸,资源结构趋于多元化,资源的数量也快速增长,加之语言多语种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图书馆信息员采集、筛选、查找读者所需信息资源的难度。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管理情况分析
信息服务意识淡薄。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仍以被动服务为主,等着信息用户主动上门,没有市场服务意识,仍然把全校师生作为服务的主要对象,导致丰富的图书馆资源没有获得最大程度的使用。即使有些高校已经开展了对图书馆藏书文献信息的加工、开发等信息服务工作,但纵观其整体水平,仍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开发面比较窄,且缺少对信息更深层次的开发。
信息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管理模式及其设备配置不断改进,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水平却不能满足新技术和新服务手段的要求,服务人员总体素质水平不高,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严重影响信息服务的质量。
信息服务功能不能跟上网络及自动化发展要求。现阶段,有些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信息服务时没有对服务人群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及时沟通,在不清楚信息用户需求的情况下,自己定制专题,等待用户上门咨询,这种模式产生的信息服务,其质量不够高,实用性较差。随着信息传播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多数高校已经开展相应的数字化服务工作,但其创建的数据库规模较小,网络环境并未成熟。有些图书馆实现了自动化、网络化发展,但其系统功能有待深入开发,须对软件的成熟性、实施的通用性进行进一步的检验。随着电子资源的传播及存储,高校图书馆信息的储量及网络速度也有待提升。
未完...点击下方链接下载完整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