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大学生网络生活中道德失范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目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比较突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危害性是十分严重的。对此,教师、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各方面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必须采取正确的矫正对策,必须改革现行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方式,必须加强立法和监管,齐抓共管,通力合作,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营造一种文明、健康、安全的网络生活环境和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道德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科学对于伦理来说属于中立的一种智力工作。一方面新技术的使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福利;另一方面也有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同样,网络也是一把&ldqu;双刃剑&rdqu;。网络所形成的虚拟化社区呈现着一种&ldqu;数字化&rdqu;生存方式,网络社会日益凸现的&ldqu;黄色风暴&rdqu;、&ldqu;网络犯罪&rdqu;、&ldqu;人际疏离&rdqu;、&ldqu;情感冲突&rdqu;、&ldqu;信息霸权&rdqu;等道德失范问题不容忽视。目前学界多从网络道德问题的现象描述着眼,从网络技术本身的特点和道德主体的规范及道德教育等方面展开分析,本文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为切入点,分析大学生网络生活中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探寻有效的矫正对策,为实现大学生网络生活道德体系重新建构而创造条件。
一、大学生网络生活中道德失范的表现
(一)网上聊天语言失范,网络交友心理失衡,在亦虚亦幻的浪漫中行为失控
网络语言有自己独特的&ldqu;规则&rdqu;。除具有形象便捷的特点外,网络语言更多的戏谑与粗俗,逐渐失去原有的语言规范。大学生上网聊天的目的多数是交友,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决定了交友对象的不可确定性,而大学生他们渴望接触更多的人,体验各种新奇的感觉,在制度化的校园和有规律的家庭生活里很难得到满足。
(二)开放与封闭、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带来危害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但从其作为虚拟世界的角度看,它又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网络世界中人与人交往与现实社会相比,具有交往范围更广、关系更加平等等优点,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相互沟通。通过网络有机会认识陌生人,与志趣相投的人交流。这种虚拟世界比现实世界自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创造网络中的自我角色或欺骗他人,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这种网络交流的匿名性使大学生面对的是缺乏面对面的人际互动和人格、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氛围,容易使大学生患上&ldqu;网络疏离症&rdqu;从而导致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不利于承担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
(三)网上论坛无序化,黑客行为英雄化,计算机病毒的破坏作用无限制扩大
BBS(BULLETIN BARD SYSTE),即电子公告牌,俗称网上论坛或讨论版,可以就某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倡百家争鸣。自诞生之初,BBS就颇受大学生网民青睐,如早期的&ldqu;水木清华&rdqu;。可由于讨论版更多的是以其信息自由来提高点击率,因此论坛内相互谩骂、攻击成风,发帖内容与版面主题相去甚远。曾经小有名气的西祠胡同中还有专门的&ldqu;乱坟岗&rdqu;。不服可以去那里&ldqu;单挑&rdqu;,&ldqu;乱坟岗&rdqu;之乱可想而知,国骂、粗口,所学为数不多的英文单词也时时派上用场。无序的BBS越来越脱离其初衷。
(四)色情网站图文并茂,网络游戏魅力难挡,学业就在&ldqu;快意人生&rdqu;中荒废
古人云,&ldqu;食,色,性也。&rdqu;色情网站对于青春萌动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极具诱惑力。在最近一项名为&ldqu;网络十大罪状&rdqu;的民意调查中,网络色情高居第五。色情业随着网络的商业化渗透到因特网的每一个角落。另外一份对北京五所著名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98%的人曾查阅黄色图片或文字。而在接触过网上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有60%以上有性犯罪的动机。
未完...点击下方链接下载完整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