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网络生活方式正在走向多元化
一、引言
互联网使用的多样性与传播的碎片化特征,已大幅度地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青少年作为&ldqu;数字原住民&rdqu;,他们使用网络更加深入、接触内容更加丰富、使用过程更加自主,在他们的休闲方式、娱乐方式与交际方式等发生明显变化的同时,网络的普及也给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家校沟通方面等带来影响。
近年来,我们意识到,仅仅关注网络带给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还远远不够,应该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北京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并在对其现状进行定向追踪调查的基础上,全面、客观、深入地揭示北京市青少年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总体状况,掌握其内在规律,帮助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全面了解学生,进而进行有针对性及有效的引导。这项研究不仅对于促进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将对北京市乃至全国出台相关教育政策、带动全国信息化和推动整体教育变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基本框架
本研究将网络生活方式定义为网民在使用多种多样的网络应用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与其物质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1]网络生活方式包括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技能、学生使用网络的频度以及学生在校内和校外两种不同的场合对网络的使用情况三个维度,从这三个维度可以看出,网络生方式的组成要素包括网络素养、学习方式的养成和转变、网络闲暇、用网状态和家校联系等四个方面。[2]
网络素养主要指中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的认知能力、解读能力、获取能力、使用能力与思辨能力,即在当今时代中小学生本文由论文联盟.Ll.收集整理不仅要有获取、使用与传播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要有批判辩证及建设性地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网络素养的内涵包括对网络使用行为与方式上、对网络信息价值与意义的思辨能力、正确传播与制作网络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及利用网络提升自我能力四个维度。
学习方式即学习风格,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的或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养成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对数字化学习的理解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个层面。
网络闲暇可以从时间属性、活动属性、自有属性定义,调查内容包括:第一,学生网络闲暇生活的社会性、计划性;第二,闲暇生活的内容品质、内容分布;第三,学生的网络交易生活、网络游戏生活和网络社区生活等。
中小学生用网状态包括正常用网、趋于过度用网和过度用网三个层面。&ldqu;过度用网&rdqu;是指平均每日用网的时间过长,同时出现严重的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问题,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受到明显的影响。&ldqu;趋于过度用网&rdqu;是指平均每日用网时间过长,在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方面开始出现问题,但还没有严重地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状况。&ldqu;正常用网&rdqu;则是指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言,网络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家校联系部分指在网络环境下,中小学生自我感觉到的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情况,以及它能否促进中小学生个人的发展等。具体问题包括家校联系的方式、内容、效果;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以家庭作业为例);由家庭资助参与课外补习的情况三个层面。
三、调查工具和过程
2012年调查从2011年1月开始,2012年9月结束,历时近两年。调查的抽样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调查共发放问卷29115份,回收有效问卷28610份,回收率为98.3%。抽样范围为北京市8个区县的118所中小学。问卷全部上机汇总和统计,数据分析工具是SPSS18.0。调查问卷由5个部分组成,共包含92道题目。
未完...点击下方链接下载完整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