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移动生活和工作方式,普及趋势将越来越明显,而笔记本在这场移动变迁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在购买笔记本时,则会将更多目光放在轻薄、性能和功耗等关键因素上,为了在它们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Intel与AD在2010年推出了划时代的移动平台技术,Intel酷睿i平台让笔记本全面进入了32n时代,而作为Intel老对手的AD,自然不会甘心放弃笔记本市场,从而拿出了Danube平台来对抗,这使得2010年的笔记本市场变得更加热潮,也为消费者带来更轻薄、更高性能、更低功耗的产品。
1 Intel主流平台:酷睿i引领32n风暴
在2007年~2008年,Intel凭借迅驰平台建立了笔记本领域的霸主地位,但好景不长,Intel在2009年并没有拿出真正的新产品,相反AD推出了新一代Tigris平台,这是继2008年成功推出Pua平台以来,AD又一次向我们展示了它在移动平台领域的实力。不过在2010年,Intel与AD的竞争又一次拉开了序幕,酷睿i平台与Danube平台成为了新焦点。
2010年,可以说是Intel在笔记本领域的重大转折,也是移动平台技术的一次新跨越,因为在2010年1月,Intel发布了estere架构的酷睿i处理器家族,这标志着英特尔已经完成了32n制程技术,同时也是英特尔在Tik-Tk发展战略和遵守“摩尔定律”的有力诠释,相比45n的Nehale架构,32n的estere架构其实就是一种延续,所不同的是,制程工艺从45n提升到了32n,且加入了众多新特性。
酷睿i移动平台包括酷睿i移动处理器、英特尔5系列移动芯片组、英特尔新款迅驰无线网卡及英特尔第3代高清图形芯片,其中酷睿i移动处理器家族有双核和四核两种产品,其中包括定位于中低端市场的酷睿i3;面向主流市场的酷睿i5;针对高端市场的酷睿i7;以及后来针对入门级市场推出的酷睿i3简化版(奔腾双核P系列)。
英特尔5系列移动芯片组包括:H55、H57、P57、Q57和P55,其中P55用于搭配Lynnfield核心的re i5/i7处理器,但并不支持处理器的GPU功能,另外四款芯片组则可全面兼容larkdale核心的32n处理器,并提供了对Flexible Display Interfae接口的支持,因而笔记本可以提供DVI、HDI、DisplayPrt等多种视频接口。H55/H57延续了P55的单芯片设计,这是由于PU已经整合了内存控制器,但H55则是H57的缩水版,它们都定位于消费类笔记本市场,P57和Q57属于高端产品,主要定位商务笔记本市场。
2 AD主流平台:Danube开启45n时代
长期以来,AD都在致力于如何提升处理器性能,但却在功耗方面没有合理控制,因而在PU工艺制程方面,AD始终落后于Intel,当Intel在2010年年初进入32n时代时,AD却还停留在65n时代,为了在制程技术方面与Intel拉近距离,AD在2010年5月推出了VISIN2010新视•觉移动概念,其中包括Danube主流平台和Nile轻薄平台,与以往一样,AD新平台继续采用了处理器、芯片组、显卡三合一的平台化策略。
与上一代Tigris平台相比,Danube平台第一次引入了三核和四核处理器,由于全面引入了45n制造工艺,并支持DDR3存储技术,这标志着AD移动平台开始全面进入45n时代。Danube平台延续了AD经典的“3A”平台配置,搭配代号为haplain的多核处理器,其中包括定位高端市场的羿龙Phen II双核/三核/四核处理器;定位主流市场的锐龙Turin II双核处理器;以及定位中低端市场的速龙Athln II双核处理器。
在Danube平台体系中,芯片组采用三芯片架构设计,北桥芯片依旧沿用了上一代的880G(RS880),但南桥芯片则从SB710升级到了SB820,北桥整合了bility Raden HD 4200图形核心,bility Raden HD 5000系列则做为独立显卡与之搭配。除了支持DDR3 S-DI内存外,AD Danube平台还支持SATA 6Gbps高速接口、DVI/HDI/DisplayPrt视频扩展接口,并集成时钟发生器和新一代无线技术。
未完...点击下方链接下载完整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