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人工智能 ?
比核武器还要危险
&ldqu;我们需要对人工智能(A.I.)超级小心,人工智能可能比核武器还要危险。&rdqu;
&ldqu;希望我们不要在生物学上成为数字超级智能的启动加载程序。不幸的是,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大。&rdqu;
以上是身为特斯拉汽车和太空探索这两家高科技公司E、人称现实版&ldqu;钢铁侠&rdqu;的埃伦&iddt;马斯克2014年8月在titter上发的两条推文。
或许是感到仅靠一个人对人工智能将消灭人类的可能性发出警告影响力不足,2015年1月12日,以马斯克为首的企业家及发明家与以物理学家霍金为首的科学家联名发表公开信,警告公众不能忽视人工智能的安全性及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他们呼吁业界在制造人工智能时,须确保其&ldqu;系统依照我们的指令行动&rdqu;。这封由生命未来研究所(Future f Life Institute)发出的公开信强调,&ldqu;必须确保人工智能能够按人的意志工作。人工智能研究一直在稳步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加,潜在的收益是巨大的。过去人类文明的所有产物都来源于人类的智慧,但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人类的智慧可以被放大到什么水平,我们无法预测,或许有一天,疾病和贫穷可以因此永远消弭。因为人工智能的潜力巨大,确保它带来收益的同时避免潜在风险,就显得至关重要了。&rdqu;信中还附上了一篇研究论文,里面给出了许多致力于使人工智能社会收益最大化的例子。
空谈无益,马斯克随后还宣布向生命未来研究所捐赠一千万美元,以帮助这家机构进行能确保让人类&ldqu;受益&rdqu;的A.I.相关研究。所谓受益,指的就是当A.I.智慧高过人类之时,它们仍会听命于我们而非发动革命。截至目前,工业界和政府投资已经让A.I.从小众的学术研究演变成了可能改变世界的技术,但并没多少人愿意投入资金,以确保其最终能为人类带来积极的改变。因此,这笔首开先河的捐款将产生深远影响。
所谓&ldqu;人工智能可能比核武器还要危险&rdqu;,绝非耸人听闻,因为核武器不一定能消灭所有人类,但失控的人工智能却可以。科幻影片《终结者》里的&ldqu;天网&rdqu;、《黑客帝国》里的&ldqu;母体&rdqu;,都是人类制造的超级强大的人工智能,最后都发展到以将人类赶尽杀绝为己任。这是谁都不愿看到的未来。
从解放体力到容纳灵魂
其实,埃伦&iddt;马斯克很了解人工智能及其载体‐‐机器人。他拥有的特斯拉汽车制造厂在生产线上就大量使用了工业机器人。生产线上灯火辉煌,快速移动的机器人被漆成明快的特斯拉招牌红色,每个机器人都有一条多关节的单臂。大多数机器人都有两三米高,有点像吓人的&ldqu;终结者&rdqu;。当这些机器臂伸到一个平台上、换只&ldqu;手&rdqu;来完成一项不同任务时,虽然动作看上去很怪异,但却有点像人。许多汽车制造厂的机器人只能从事单一工种,但在特斯拉的新工厂,一个机器人最多能完成四项任务:焊接、铆接、粘接,以及安装零部件。每辆车在装配线的各个工位停留时间只有五分钟,八个机器人围绕着它像跳芭蕾舞似的施展才华。如果工厂要生产其他款式的汽车,只需将机器人重新编程,就可以在同一条装配线上生产。
解放人类体力是发明机器人的初衷。1921年,捷克剧作家卡尔&iddt;恰佩克在名为《罗素姆万能机器人》的戏剧作品中创造了&ldqu;rbt&rdqu;(机器人)一词。这个词源于捷克语的&ldqu;rbta&rdqu;,意思是&ldqu;苦力&rdqu;。在该剧的结尾,不甘心只做苦力的机器人接管了地球,并毁灭了它们的创造者。
现实中,机器人仍主要充当苦力的角色。目前机器人已经改变了制造业的面貌,并正在改变世界各地其他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中之一是配送行业,机器人能以世界短跑冠军的速度将货物存放、取出或包装起来以备运输,大大高于人的工作效率。无人驾驶汽车则是一种不像机器人的机器人,它能够把卡车和出租车司机从乏味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代价是司机们需要掌握从事新工作的技能。本文由论文联盟.Ll.收集整理
未完...点击下方链接下载完整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