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 提要]本文通过 分析 近代批信局的具体业务流程、经营制度及其创新,认为批信局经营优势在于其独特的经营制度,指出一种制度的创新必须与文化传统和 社会 环境相适应,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存在和 发展 。<:p>
[关键词]制度创新;文化传统;近代批信局<:p>
<:p>
批信局⑴是专为华人移民递送汇款和信件的组织,兼有邮政与 金融 机构之功能。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50年代东南亚地区的城市中,20世纪30—40年代进入黄金时期,存在近两个世纪,曾遍布东南亚和 中国 香港、福建、广东和广西等地。批信局尽管招致国家邮局与银行的严格限制和激烈竞争,但仍能在侨批市场中占有一定优势,个中原因除特殊的 历史 环境外,也要从批信局独特的经营制度中去探究。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批信局的经营制度及其创新,探讨制度创新与文化传统的关系,希冀有助于加深对传统制度的认识,把握其未来发展趋势。<:p>
<:p>
一 批信局经营制度的形成<:p>
<:p>
批信局的经营制度源于水客时期。水客源自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对水上贩运生意(俗称走水)的小商贩的称呼,后被用于称穿行于东南亚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间贩运土产等商品贸易的小商贩。⑵后来,专门替华侨带款和口信回国、顺便利用款项做生意的移民也被称为水客,有时也称为南洋客。⑶他们又兼招工,因此又被称为“客头”。⑷水客制奠定了批信局经营制度的基础。<:p>
首先,水客携带款项回国时一般会捎带口信给侨眷,这是最初的“信件”,初步形成“信款合一”的习惯;返回侨居地时一般有回复的口信,即“回批”,这是批信局“信汇”制度的雏形。其次,按址登门送款与带口信。由于多为乡亲,因而水客多亲自登门拜访,当面将侨民的口信与款项送呈家属,详细介绍南洋侨居地情况,并将家属情况及口信再带给侨民。这种人性化的服务为批信局所继承,并成为固定制度。由于独到的经营制度,水客业务一度相当发达,仅闽南几县的水客就达一千多人。⑸水客在批信局出现后曾长时间活跃于侨批市场。<:p>
然而,水客经营方式存在很多弊端。首先汇款期限不固定,往返时间长,回批递送迟缓,如新马、印尼地区,一般每年只能往返二至四次,菲律宾最多也只五六次;⑹其次,收费较高,手续费多为10%,华侨和侨眷对此不满,而且没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和担保,个人信用不可靠,时常发生私吞侨民汇款 问题 ,巧媳妇利用谐音揭穿水客、迫使其按原数目付款的潮州民间故事就表明了水客的信用问题。⑺其三,水客收集汇款和派送能力有限,往返途中还要中辍收汇,营业范围小,不能适应华侨经常汇款的要求。⑻随着华侨汇款增多和侨批市场扩大,批信局应运而生。<:p>
批信局虽然与水客基本职能相同,“纯系一种传递之性质,全属于有限之劳力代价”,“非一种买卖之营业性质”,⑼但克服了水客经营方式的弊端。批信局经营地点比较固定,一般都有经营门面,信用相对可靠;而且分工细致,一般都设有经理和信差(即批脚),负责管理、收寄或分发侨批,内地分局大多由商店兼营,经理和信差的职能多由原商店人员充任。⑽规模大的批信局分工比较细致:(1)经理1人,总揽批信局事务并与银钱业接交往来;(2)管柜1人,专司出纳及 会计 ;(3)跑街1人,专司带送信件或信款事务(由厦门至内地);(4)伙友及学徒数人,分掌登记信件数目及其它事宜。⑾国外负责收集侨批的批信局还有“门市”职位,负责接受侨民直接到店的业务委托。⑿细致的分工保证了侨批寄递的迅速快捷,满足了侨民和侨眷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批信局在实际业务中逐渐形成一套复杂的业务流程,创立极富特色的经营制度,既符合侨民习惯和社会实际情况,又吻合中国传统文化。
未完...点击下方链接下载完整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