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经济 高涨期的 金融 风险容易为宏观调控部门和微观市场主体所忽视,这是因为资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 影响 具有非对称性,资产价格上升对市场主体的投机行为具有刺激性,并对货币供给具有吸纳效果。风险管理的关口前移比风险的事后处置更为有效,因此在经济高涨期要揭示风险,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化解风险。本 研究 试就经济高位运行期间风险特征,风险隐藏的原因,以及治理对策作一探讨。
关键词:风险特征;风险隐藏;风险治理
一、引言
在经济周期性波动中,经济高涨期的金融风险与经济低迷期的金融风险相比具有隐蔽性的特征。经济高涨期的风险容易为宏观调控部门和微观市场主体所忽视,这是因为资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资产价格上升对市场主体的投机行为具有刺激性,并对货币供给具有吸纳效果。这些风险在经济低迷期间表现为金融机构庞大的不良资产的积聚, 企业 大面积的资不抵债,国民财富明显缩水,甚至诱发金融危机。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在经济低迷期容易形成共识,从政府到企业普遍采取收缩性的措施。由于这此措施是滞后的,加之宏观调控部门和微观市场主体存在过度反应,化解风险所付出的成本是巨额的,超过了任何一家机构投资者所能承担的限度。为此,央行或政府采取最后贷款人机制、存款保险制度、救市(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或降息),以及建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等多种方式,以维护经济 社会 的稳定。这种事后的处置风险 方法 让央行和政府陷入两难境地;动用公共资源会诱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弱化了市场的约束力,并向市场提供了一个错误的信号;不动用公共资源会诱发大面积的企业破产、金融机构倒闭、失业率提高,甚至引发社会 问题 。
风险管理的关口前移比风险的事后处置更为有效。在经济高涨期要揭示风险,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化解风险。为此,要深入研究经济高涨期间的风险特征,研究风险隐藏内在原因,在此基础上采取制度性的措施,加快改革,建立起让投资者承担风险的金融体系。要密切关注投资者的风险承担能力,对负债率上升的市场主体和高杠杆化的金融产品要加强风险提示和制度约束。本研究试就经济高位运行期间风险特征,风险隐藏的原因以及治理对策作一探讨。
二、经济高位运行期间的风险特征
(一)资产价格加速上涨,且与投资品、消费品价格指数呈现“共振”现象
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是伴随这一轮经济增长的一个显著特点,突出表现为股票和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上证综合指数在短短2年内上升了接近3倍,沪深两市股票总市值在2007年11月5日达到33.62万亿元,比2002年底增长了7.77倍,“股票总市值/GDP”这一比例在140%左右。这对于主要由银行体系承担融资功能的经济体来说,非常值得关注。同时,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较快,近几个月来更呈现加速上涨态势。据国家发改委统计,2007年4月份以来,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5.4%、6.4%、7.1%、7.5%、8.2%、8.5%、9.5%,环比涨幅呈逐月扩大趋势。
资产价格与投资品、消费品指数的“共振”,是当前经济运行所处周期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按照“波谷一波谷”的经济周期划分方法,198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完成了三次经济周期,现在正处于第四个经济周期阶段。在以往的经济周期中,资产价格与实体经济的运行同步性往往较小,甚至出现背离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价格同步波动对于经济体系的损害。而在这一轮经济增长中,在资产价格上涨的同时出现了实体经济的过热迹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资料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二)银行信贷扩张行为约束乏力,期限错配风险上升
银行的经营行为往往具有“顺经济周期”倾向。当经济运行呈上升态势时,企业的投资需求增强,社会资金需求加大,货币供应量增加,银行相对放松信贷准入条件,信贷投放速度加快;而当经济运行开始逆转时,银行的信贷投放速度也开始放缓,此时企业对外负债水平较高、经营收益减少,向银行再融资出现困难,按期偿债能力减弱,不良贷款开始逐步暴露,并产生通货紧缩趋势,加剧不良贷款恶化的预期,进一步导致经济 发展 步入低迷。据央行测算,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过热时发放的贷款所形成的坏账占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