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当前通货膨胀的形成和治理看,某些方面的改革还相对滞后,突出反映在与政府管理体制有关的改革;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方面的改革。这意味着改革需要继续向深度推进,也意味着在 分析 通货膨胀 问题 时,不能忽视 中国 仍处于体制转型之中这一基本特征,应当进一步放宽视野,开拓思路。
[关键词]地方投资冲动 要素价格扭曲 外汇占款 价格干预
当前我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原因复杂,其中之一是与新世纪以来 经济 新一轮高速增长的滞后 影响 有关。进一步分析,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由投资和出口“双轮”驱动,而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有着深刻的体制根源:一是政府管理体制,包括财税体制改革滞后,导致地方的投资冲动;二是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扭曲投资和出口成本,不合理地拉高投资和出口的增速。通货膨胀形成的另一原因可归于货币因素,而这与新一轮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依然不足有关。通货膨胀治理上的问题,也表明间接型宏观调控体系尚需完善。因而,看待通货膨胀问题,不可忽视一些深层的体制性障碍。
一、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与地方的投资冲动
从引致地方投资冲动的角度看,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政府职能转换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向地方分权尤其是财政分权使地方有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地方政府被赋予更多主导地方经济 发展 的权力。于是,地方政府的“经济人”特征愈发明显,突出表现在过度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适当地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包办 企业 决策或代替企业招商引资。 目前 ,一些地方政府仍然保持着较大的资源配置权力,在某些竞争性、营利性领域中仍然扮演着投资主体的角色。由于普遍存在着投资约束软化,投资风险和进入成本不需要个人承担,直接导致了地方投资的冲动。
2.政绩评估体系调整滞后
长时间来,我们主要用GDP来衡量地方的发展,衡量官员的政绩。这无疑助长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导致一些地方忙于上新项目。在现行政绩考核体系下,一些地方的官员实际上面临着两种竞争,一是为地区的经济产出和税收而竞争,二是为各自的 政治 晋升而竞争①。而前者直接决定了后者。这种地区间的竞赛也为理解投资冲动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
3.财税体制改革滞后
财税体制改革是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密切相关的,或者说其本身就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滞后性主要可从三个方面来考察:
(1)财权与事权不匹配。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形成了新的财权与事权分配模式:对地方政府而言,存在着财权上移而事权下移的倾向。1994年分税制实施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从上年的78%下降到44.3%,此后一直在50%左右徘徊,2002~2004年下降到45%左右,之后经历两年的略微上升(分别为47.7%和47.2%),2007年又下降到45.9%;而同期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反而提高到70%左右,特别是2002年以来该比重持续提高,2007年达到76.9%。由于中央与地方财权和事权划分不对称的问题逐渐凸现,迫使地方政府想方设法上项目,扩大投资,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2)间接税比重过高。1994年以来实施的税收体系,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含海关代征的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在内的流转税,即间接税在税收结构中占有绝对比重,尽管这几年有下降趋势,但仍保持在一半以上的较高水平;而所得税、财产税等直接税所占比重一直不高,其中所得税这几年尽管有上升的趋势,但一直没有超过税收总收入的1/3。从国际上看,一般是以直接税(包括所得税、财产税以及 社会 保障税)为主,间接税占比一般不高。在欧盟与ED国家中,间接税约占税收总额的1/3,而直接税约占2/3。在间接税为主的税制安排下,一般来说,项目越多,投资越大,政府的税收就越高,这直接导致各地普遍重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投资规模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