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我们明确规定的“改革年”,有时也说: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改革的重点,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与职能转换。到现在为止,时间已经过去一大半了,但重点改革的进展似乎并不很理想。这是为什么?从当前的实际 分析 ,我认为有以下两个 问题 ,有必要进一步认真思考和 研究 解决。
一、有必要恰当地估计当前改革的进程,以利于进一步增强人们深化改革的决心
我国的 经济 体制,经过近27年的改革,不仅有力地突破了原来那套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 发展 ,使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整个国家的 社会 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举世公认和有目共睹的。当前的改革形势,总的说也比较好,这都应当充分加以肯定。但时至今日,对整个改革的进程,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两种明显不同的估计。如有的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形成,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如何继续完善的问题;有的则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或者说“四梁八柱”已经基本形成,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必须进一步突破深化,使之能够尽快全面建成的问题,由于对改革进程估计的不同,理所当然对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力度的认知就不会完全一样。
对于上述两种不同意见,我个人认为,后一种比较符合改革的实际。其理由主要是:党的十四大报告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规定,我国要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对四个重要方面的体制,包括市场、 企业 、宏观和分配,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但至今为止,这四个方面的改革,发展都很不平稳,即有的领域改革发展较快,或者说基本上已经可以按照市场经的原则运行了;但有的领域,改革的发展则明显落后,或者说在相当程度仍然只能按照计划经济的原则运行。例如:
1、在市场方面: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标志,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必须推进的改革。因为没有市场,就不可能有市场经济。但到现在为止,其进展情况大体只是:商品市场发展较快,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为例,其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的比重,已经分别达到了95.6%、96.5%和87.4%,说明商品市场已基本建成。但要素市场的发展却很不理想,至今土地一级市场基本上还是国家垄断的;资金和资本的运用,绝大部分还主要由国家计划或政府意图安排;劳动力在国有企业中仍然不能合理流动等。当然,无论在什么国家,商品和要素都不可能达到100%的市场化。但在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其综合市场度至少应该达到85%左右,而我国现在大约还只有60-70%。说明我们在这方面还有相当的距离。
2、在企业方面:企业体制机制的 科学 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运行必不可少的微观基础。 目前 改革的现状大致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特别是非国有制企业,不但其体制机制已经能够同市场经济相适应,而且成了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繁荣市场的重要力量。其所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劳动就业岗位,已经分别占全国的2/3和4/5左右,真可谓功不可没。但国有企业,除一些中小型企业已经陆续改制以外,绝大多数大型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垄断企业,其体制机制至今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仍然不相适应。
3、在宏观方面:建立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制度,是保证市场经济健康运行,防止经济出现剧烈波动甚至混乱的重要前提。因此,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依靠层层政府机构、采用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进行调控的 方法 ,必须进行改革。在这方面,至今为止,有关调控手段的改革,即主要运用 金融 、财税等经济手段和必要的 法律 手段,来代替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进行调控,仅已经基本建立起来,而且在最近两次宏观调控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便一整套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机构精简、职能转换、人员压缩等,不仅至今还未到位,而且成了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主要障碍与阻力。
未完...点击下方链接下载完整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