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计论文精修:“信息化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缺陷及修订建议”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财务会计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针对这种变化,对会计信息化模式中具有共性的条款应当保留;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不适应会计信息化的条款,应依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单位的特点做出相应的修订。
关键词:信息化;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我国现行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是在1993年《会计法》和1984年《会计人员工作规则》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于1996年制定并颁布执行的。 该版《规范》结合当时形势对会计工作的要求,对会计基础工作方面的有关内容,做出了较为系统的规定。
自实施以来,对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改进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监督及内控制度建设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财务会计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的《规范》已经很难满足新形势的要求。
一、会计信息化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发展和变化
(一)会计核算工具的变化
会计的基本核算工具由原有的手工记账,依靠算盘或计算器,到现在完全以计算机代替,这一变化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现阶段的会计工作规范在某种程度上还不能满足需要。 作为会计核算工具的财务软件,虽然在开发、应用前经过有关部门的检验,但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各种弊病,所以应对财务软件实行年检制度,淘汰不适合的软件,提高财务核算质量。
(二)会计核算流程的变化
手工记账前提下,遵循报账———复核———记账———报表的流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在这个过程中,手工会计的资料记载在纸上,传递于会计人员、各个小组和上下级之间,凭证、账簿、报表填写单据的效率很低。 而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存放在电子计算机中,通过计算机网络来传输,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原始数据可以在各个数据发生地点直接进入电子计算机中,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到会计部门,经会计人员确认后自动产生会计凭证,继而完成账务处理工作。 会计核算流程进一步优化,报账、审核、记账成为信息化流程上一个工作站,员工可以通过网络查看单据流转到哪一步,大大增加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三)会计核算组织结构的变化
手工会计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岗位分工,是以会计事务工作特点的不同来划分的,并遵循一定的内部牵制制度。 每一步工作都要会计人员亲自去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重复抄转、环节多、差错率高、数据共享性差,手工做账浪费了人力物力,影响了工作效率。 信息化下会计工作,是按照数据处理的不同,来安排组织结构和岗位分工,许多核算环节都可以由财务软件自动完成,如:结转利润、计提折旧、结转成本、结转工资、登记总账明细账、编制报表等。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会计组织机构重新划分,分成原始数据录入、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系统维护等。 由于会计信息和业务信息可以实现集成和同步,会计核算量大大减少,会计部门中的各个岗位进行合并和重新设立。 毕业论文控制职能相对集中,整个会计组织呈现扁平化的趋势。 在业务过程高度集成的网络组织中,就会出现个别职能岗位相互融合的情况。
(四)内部控制的变化
手工会计账务处理的安全性和正确性,主要是依赖内部牵制制度来保证的。 但在执行过程中,要想完成某项会计业务,必须考虑每个环节,有没有不相容职务同一人担任,重大事项是否由一人签批, 通过岗位设置和规章制度加以控制。使用计算机实行信息化管理后,可以通过设置权限口令来实施控制。 会计人员可能既从事数据的输入、处理,又负责数据的输出、报送,这就有可能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直接对使用中的程序和数据库进行非法的删改处理,增加了人为出现错误与舞弊的可能性。 但是计算机信息化的账务数据都已经录入电子计算机内部的数据库,原有的内部管理和内部牵制等制度部分已经失去作用,其安全性和正确性必须由计算机技术和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证,同时会计信息化后的内部控制的重点将放在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的控制、会计信息的输出控制、人机交互处理的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连接的控制几方面。
未完...点击下方链接下载完整文档